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创业经验

初创品牌如何做传播 要注意哪些?

2016-06-21 17:04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等等 浏览(1142)人   

  初创品牌如何做传播,要注意哪些?很多初创公司经常碰到一个问题是,初创品牌该怎么去传播,什么样的传播方式会更有效。

初创品牌如何做传播 要注意哪些?

  这几年当中,我看到神州租车、滴滴、饿了么、瓜子二手车等公司,在分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认为,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大概有三个原因:


  首先,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或者开创了一个新的特性。


  其次,他们抓住了一个时间窗口,在开创这个品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还没有发出声音,在消费者心中没有形成所谓的领导品牌。


  最后,他们在六个月或者最多一年的时间窗口里,都采用了“饱和攻击”,就是几乎倾尽全力。“饱和攻击”最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它等于了某种品类。比如滴滴等于专车、神州等于租车、饿了么等于外卖,它们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心智优势,消费者已经把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和这个品牌划上了等号。


  我觉得,消费者心智实际上是个非常懒的心智,消费者经常先入为主。比如神州第一个做租车的广告,“饱和攻击”之后,在消费者心中一旦形成神州等于租车的印象,神州的销量就会上去。2010年,分众帮神州开始做广告时,神州只有600辆车,一嗨租车有1200辆车,至尊租车有1000辆车,神州大概排在老三。但是到2014年神州上市时,在中国租车市场,神州的车辆数等于第2至15名的总和,在上市那年,神州赚好几亿,去年赚了14亿,而其他竞争对手都是略略有点赚钱。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差距非常之遥远,第一名都是竞争对手三五倍以上的获利能力。


  这是我非常想说明的一个特点,你在一个时间窗口当中,“饱和攻击”之后就会带领一个品类。


  所以,我认为,每个公司都要思考:


  第一,你是不是创建了一个品类,或者创建了一个品类当中的特性?


  如果这个品类当中已经有领导品牌,你是不是跟它有不同的特性?比如神州从租车开创另外一个品牌“神州专车”的时候,滴滴已经先行一步带领了这个品类,滴滴已经等于专车,所以神州就做了一个特性——更安全的专车。


  再比如十几年之前,康师傅、哇哈哈、农夫山泉都已经崛起的时候,再做一个饮料品牌该怎么做?你只能做一种特性,比如我是一种预防上火的饮料——“怕上火喝王老吉”。中国市场足够大,虽然你不代表一个整体品类,但只要你能抓住一个特性,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品牌,现在王老吉+加多宝已经价值四五百亿了。


  第二,你如何用简洁的一句话说出来你的品牌差异性?


  比如,“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特卖”原来叫“闪购”,但消费者不懂,用“特卖”消费者就懂了。为什么是“专门”做特卖呢?因为有聚划算,聚划算是淘宝、天猫中的一个品牌,而“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就形成了差异化的特点。你会发觉,有时候一词兴邦,一词丧邦,在词中创造差异,就找到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再比如51进口车是做平行进口车的,平行进口车这个词大家听不懂,不就是原创进口车吗?不就是买奇瑞路虎和买路虎之间的差别吗?所以,当你开创了这个类型时,就说“买原创进口车就找51进口车。”实际上,当一个新兴品类崛起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用这样简单、粗暴的句子来把这个行业锁定住,代言这个品类。


  另外,你还要找到消费者心中的开关,当把这个开关打开之后,你的产品就会瞬间爆发。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就启动了消费者心中的开关,在这之前,它四年做了1亿人民币,但当这个消费者开关打开之后,第二年就变成12亿人民币。


  我简单总结一下。我认为所有的新创品牌,最重要的是找到简洁的一句话,使你在消费者心中开创一个新的品类,或者新的特性。开创之后,你所有的词语一定要定位足够尖锐,就像一根钉子,找到消费者头脑中那个空隙的位置,然后抢占一个时间窗口,用最快速的榔头把它打进去。


  第三,时间窗口非常重要,一旦错过了时间窗口,传播的效率会非常低下。


  比如今日头条创造了“你关注的才是头条”,它的个性化关注是它区分于其他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特点,一旦说了这句话就形成了这种特性,而一旦开创了这种特性,并且把这种特性植入到消费者心智当中,那它就代表了这个特性。可能未来也有人能够做个性化推荐,但它进入消费者心智的难度就比今日头条复杂很多,因为消费者往往只记住第一个。


  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领先的,也没有什么模式是别人不可以学习的。所有技术的领先、商业模式的开创,实际上都只给你留下了一个时间窗口,可能三个月、六个月,最多可能留下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如果你不能采用“饱和攻击”,迅速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你等于了某个品类”的认知,那等到竞争对手发力的时候,你再发力就晚了。


  其实神州租车并不是第一个做租车的,但它是第一个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进去租车概念的品牌。瓜子二手车不是第一个做C2C二手车的,但它是第一个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的C2C买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二手车公司。


  消费者不会研究谁抄袭了谁,谁跟进了谁。消费者一旦认定你等于一个品类,那么,他对整个市场的认知就被你占据了,其他人要颠覆这种认知是非常困难的,要花上好多倍的代价。


  所以,我认为,技术不是壁垒,商业模式也不是壁垒,真正的壁垒是你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造的时间窗口里,采取“饱和攻击”,令你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绝对优势,创建这个品牌位置的护城河,这是一个抵御未来你陷入价格战的利器。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品牌都会陷入价格战?因为同质化,一旦同质化就会陷入价格战和补贴战,而同质化在中国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会被别人模仿,会被抄袭,会被同质化,这不可避免。所以,在同质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率先进入消费者心智,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你是第一。


  第四,流量重要还是品牌重要?


  作为创业公司,同样一笔预算,应该先烧流量还是先做品牌?有人认为应该先烧流量,因为品牌比较慢热,而流量比较直接,一天花多少钱就可以从百度带多少流量,这样可以把数据拉上去。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现在流量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了,五年前通过流量做起来是可行的,但今天流量成本已经很高,如果还烧钱做流量,虽然数据会很好看,但实际上会造成剧烈亏损。


  同时,流量很难催生品牌,你做再多的流量性广告,它会给你带来用户,带来注册,带来尝试,但是很难创建品牌。很多创业公司在大众心智当中是不存在的,大家不知道这个品牌的存在。


  另外,从传播的角度来讲,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上把品牌做起来:


  第一,能够融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热门内容当中,能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比如说小米、褚橙就做得非常好,它们创造了能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的内容。但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可遇不可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种方法。我甚至可以说,一年当中只有两三个品牌可以靠这个方法起来,因为大家在微博、微信上记住的都是重大娱乐事件,而单个商业品牌形成刷屏的能力很弱,往往坏事传播得最快,而好事很难被消费者知道。


  第二,能够融入社会重大舆论中。比如加多宝冠名《中国好声音》、立白冠名《我是歌手》、伊利冠名《爸爸去哪儿》,只要你能付得起那四五亿人民币,去做一个最火节目的冠名赞助商,那你就能被记住。但是你冠名的必须是几千个栏目中的前五名,因为排在后面的那些栏目形不成引爆点,消费者也不会知道你。


  第三,能够融入到消费者生活的核心轨迹中。比如公寓楼、写字楼、电影院……这都是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


  还有很多中小创业公司,经常拿了一部分预算去投分众,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分众作为第二大的媒体公司,确实量大、效率高,但如果不打透是不会成功的,那可能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我认为,中小公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B轮融资之后再去投分众,二是把预算聚焦在一个城市,比如做透本地城市,做出一个商业模型,必须在单点能够形成“饱和攻击”,如果不能“饱和攻击”拿个几百万要去做“北上广深”,这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大家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我认为,一个创业公司最好的传播方法是生活化、社交化——在社交化媒体做故事、做话题;在落地生活化媒体做销量,或者在生活化媒体引爆社交媒体,引起全媒体的发酵。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分众上的广告要以小搏大,要具有引爆社会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广告的内容能引发争议和社会关注,能引爆社交媒体、引起全媒体的生态发酵。如果这样,我认为也是非常好的。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2898站长资源平台:http://www.2898.com/官方客服,谢谢!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