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adOS多任务功能体验:大屏幕就该这样用
「一个名字,就说明了一切。」在iPadOS的介绍页面中,苹果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iPad新系统。
自iPad诞生以来,iOS系统赋予了它强大的应用生态和无缝的用户体验,甚至有许多用户选择更廉价的iPad当作iOS的入门设备。但与主打便携的手机不同,iPad的卖点是大屏幕带来的可能性,许多在小尺寸屏幕iPhone上难以完成的操作,大多都能在iPad上解决。特别是随着苹果推出iPad Pro系列之后,iPad的生产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人们不再满足于只能「煲剧」或者进行简单文字工作的iPad。
可能是看到了消费者对iPad认知的变化,苹果于去年秋季推出了全新iPad Pro系列,其最大的变化是带来了许多体现生产力的「硬件元素」,例如USB-C接口、磁吸Apple Pencil、更强的A12X芯片等,但面对这些强大的硬件,曾经「好用」的iOS系统却有些跟不上节奏。
所以在今年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苹果顺势发布了iPadOS,这也是首个面向iPad的操作系统。目前iPadOS已经更新到第三个开发者测试版,追求尝鲜的我也第一时间为手头上的iPad Pro进行更新,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iPadOS对于大屏幕的利用以及多任务处理的升级。
大屏幕,就该这样用
iPad的亮点之一是宽大的屏幕,无论是娱乐还是工作,大屏幕的特性让iPad占据优势。但碍于系统的原因,针对小屏幕手机的iOS系统无法完全释放iPad大屏幕的特点。
拿桌面布局来说,以往运行着iOS的iPad的Dock栏虽然能摆放更多图标,但iOS的桌面布局无法将iPad的大屏幕物尽其用,过大的图标不仅浪费了太多空间,而且看起来也不够美观。作为对比,iPadOS对主屏幕的布局进行重新设计,桌面首页的左侧加入了「今天」视图,你可以在这个区域添加自己心仪的小组件,以便完成一些快速操作。同时iPadOS还将应用的图标缩小化,更加匹配iPad的屏幕尺寸,也增加了一屏能够容纳的应用数量。
整体而言,iPadOS对于桌面布局的改进是令人兴奋的,以往陈旧的规则布局已经很难再让人保持新鲜感。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控制中心的改动不够彻底,虽然现在可在控制中心内直接选择Wi-Fi和蓝牙,但下拉时占据整个页面的毛玻璃效果在屏幕更大的iPad上可能显得有些多余,有时我只是想快速调节屏幕亮度,而下拉呼出控制中心之后,整个页面会被毛玻璃效果覆盖,不仅会打断先前的工作状态,而且也浪费了屏幕左边空出的空间,如果改为只在右上角显示,而不占用其余屏幕,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除了桌面布局的改变能够体现出iPadOS开始重视iPad大屏幕的优势之外,另外一个能够发挥出iPad大屏幕特点的是「多任务处理功能」。早在先前面向iPad的iOS版本中,苹果就曾为其添加了多项体现多任务处理能力的特性,例如通过程序坞同时打开多个应用、通过分屏浏览同时使用两个应用、画中画功能、个别应用支持拖放功能等等。
iPadOS在这个基础上,完善了整个多任务处理功能。
首先是侧拉功能。以往的iOS只能将一个应用移入侧拉,如果你要将第二个应用以侧拉的形式呼出的话,必须重新操作一次,费时费力。但在iPadOS上,侧拉变得更好用了,它不仅支持同时打开多个应用,而且操作也十分简单,例如在底部轻扫实现不同应用的切换、向上轻扫查看侧拉模式中的所有应用等等。
其次是「应用分身」,iPadOS支持为同一应用打开多个窗口,这项改进在实际体验中也很有用。例如同时打开两个文档窗口完成比对工作、同时打开两个地图窗口查看不同地图/路线,或者在文件夹中同时整理多个文件等等。(注:在分屏浏览状态下,如要将其他应用加入侧拉模式,只需将其从程序坞中拉到位于中间的应用分隔条上即可。)
侧拉以及应用分身的升级使得iPad从以往只能最多同时打开三个窗口(分屏浏览2个+侧拉1个)变为能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分屏浏览2个+侧拉N个),这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在iPad上处理复杂任务的人群来说,显得十分有吸引力。但这也引来了一个问题,随着可打开窗口的增多,特别是「应用分身」的引入,我要如何管理同一应用打开的不同窗口?iPadOS给出的答案是「App Exposé」和「窗口选择器」。
和macOS类似的是,苹果为iPadOS引入了Exposé功能,你可以通过在程序坞中轻点App图标(或按住图标激活快速操作菜单),来查看这款App已打开的所有窗口,并快速定位到特定的窗口。
▲你也可以长按app 图标来开启 Exposé功能
iPadOS还加入了窗口选择器,一旦你将已经打开了多个窗口的应用拉入分屏浏览或者侧拉功能时,这个窗口选择器就会激活,你可以选择打开任意一个已打开的窗口,或者点击右上角新建一个新窗口。
自从苹果在iOS 9中首次为iPad加入多任务处理功能,并推出多次升级以来,iPad的操作交互就开始丰富起来。虽然iPadOS的多窗口交互大部分基于iOS 11,但多项改进和升级使它变得更完整:既吸取了iOS对于触控的优化,同时也兼顾了macOS的窗口支持,算是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