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互联网络

揭秘“科创国家队”的创新方法论 航天信息董事长马天晖:我们不墨守成规

2020-05-22 09:53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佚名 浏览(517)人   

每经记者 张虹蕾每经编辑 张海妮


相关上市公司:航天信息(600271,SH)

市值:309.32亿元

核心竞争力:拥有全面国产化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软硬件技术及产品,以智慧化为特色的IT系统的设计、集成、实施能力及大数据运维服务能力,线下线上一体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

机构眼中的公司:以信息安全为核心技术的IT行业高新技术国有上市公司。

面对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企业掀起的创新大潮,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突围?面对区块链技术和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趋势,IT行业上市央企如何找到信心与定力?

面对这些问题,航天系统出身的马天晖显得从容而自信。作为上市央企航天信息的掌舵人,在承担央企责任的同时,马天晖也尝试打破思维边界,在商业模式创新、区块链技术探索、牵手BAT合作、完善竞争机制等方面找出创新方法论。

航天信息是由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以信息安全为核心技术的IT行业高新技术国有上市公司。2020年初,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长》栏目记者再度走进航天信息,探寻这家兼具央企和科技企业气质的上市公司。

“我们不墨守成规。我一直相信,只要下决心去投入,没有什么干不成。”访谈中,创新是马天晖提及的高频词。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企业都需要进行颠覆式的创新。

面对疫情下的新形势,马天晖认为,尽管疫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但与此同时,也催化了部分行业的转型与重构,创造了新的需求和场景。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

谈创新:很苦很累不能停,要投入老百姓关心的场景

“创新很苦、很累、存在一系列风险。我国的航天技术能从被‘封锁’走向超越,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持续创新,我国的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奋斗史。中国人很聪明也有能力,只要下决心自己干,肯定是能干出来的。”访谈之初,马天晖就以航天为例诠释了创新的重要性。

而在治理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创新也是马天晖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航天信息无论在基础能力、内涵,还是作为央企上市公司责任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墨守成规。我一直相信,只要下决心去投入,没有什么干不成。最怕的是不愿意投入,不愿意创新,总想走捷径拿现成的东西来用。所以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发展。”马天晖说,“我们充分重视和尊重基层研发人员的创造力,倾听他们的意愿和诉求,这也是航天信息创新的根本。”

那么,怎样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

对此,马天晖给出了两个方法论:技术创新角度,高度重视研发体系建设,对现有各研发单位的职责进行界定、优化分工关系;在管理创新方面,进一步简化管理、激活组织,提升市场化的运营能力与客户响应速度,研究构建更加敏捷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马天晖以航天信息新的业务板块——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举例称,在信创板块,除了机构的调整整合,在其他方面也将进行创新,包括没有人员编制的限制、激励政策灵活自主等。

不过,创新并非易事,马天晖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商业模式创新则决定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盈利的能力。

“外地的务工者丢失身份证很麻烦,而身份证自助申办终端解决了异地办理的麻烦;通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社区安装智慧政务自助终端实现电子政务,帮助老百姓便捷办理业务,这都是值得记录的创新案例。”马天晖举例称,商业模式创新并非一定要用在那些“高大上”的场景中,更需要“接地气”,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不论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天津市疫苗追溯监管平台上线,实现生产流通、接种者、接种机构、监管者全方位打通;亦或是助力港澳出入境实现“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查验模式,均是通过观察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痛点”进行的创新。

相较平常,突发疫情给企业带来的考验更大,怎样通过创新激发企业的潜在活力,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马天晖表示,尽管疫情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但与此同时,也催化了部分行业的转型与重构,创造了新的需求和场景、新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新的经营管理和工作生活方式,特别是整体加速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的发展进程。航天信息通过转变思维,为用户提供智能开票、智能办税、线上签约、商事审批等产品及服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硬仗”。

在马天晖看来,航天信息服务的1700多万政企用户背后,是庞大的个人用户群体,“比如,现在疫苗追溯监管平台虽然解决的是疫苗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推广可以延伸到特药、特种器材等更多领域,从而解决更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谈牵手互联网企业:走到一起的默契很足,合作学习不是喊口号

在互联网时代,很难有企业能凭一己之力取得成功。不同标签、风格各异的企业开展合作也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梳理航天信息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合作伙伴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阿里、京东、腾讯等企业均进入其朋友圈。

“跟谁合作很重要,在什么平台上合作也很重要。这就像两个人结婚一样,既是优势互补,同时又有共同理念、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马天晖认为,能够合作也说明他们认为航天信息是受尊敬的、有价值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家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传统IT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家的共识越来越多。

马天晖认为,BAT以前主要面对C端用户,而在近些年也逐渐由线上走到线下,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也在向B端、G端延伸;航天信息的主要用户在B端和G端,但近几年也打造线上营销平台,部分业务从线下转入线上。虽然企业背景不同,但走到一起的默契很足。

当被问及与BAT的合作形式时,马天晖称,“那肯定是实质性的合作。我也跟我的团队讲,做企业一定要务实,做浮夸的事情没有意义,最终都是要通过市场去检验。去年,我们和阿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智慧产业、企业财税业务、政务业务、区块链、企业市场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按照时间节点推进。我们与京东、腾讯等知名企业同样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和京东成立了合资公司。”

和BAT企业合作的过程,马天晖认为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从对市场的认知,从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对客户的体验,这些方面我们都在积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灵活机制、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更重视研发投入、没有更多约束考核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但同时更要意识到,通过合作进行学习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全体员工从思想观念、理念、行为准则、文化等方面取长补短。”

“我们与互联网企业在某些领域有竞争,但主流却是如何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企业都能参与进来,一起成长进步。”对于未来航天信息朋友圈的构建,马天晖还有很多设想。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谈区块链应用:信息安全是基础,行业更加严谨、务实

当下,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迭代。航天信息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队,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

马天晖认为,区块链技术的技术特点和航天信息此前的业务布局紧密相连。

航天信息应税而生,成立伊始研发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使用安全密码算法加解密技术和电子黑匣子存储技术,实现专用发票全过程的防伪、识伪和税控,有力保障了国家税收安全。在涉足区块链之前,航天信息已就信息安全产业化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形成了深厚积累。在如何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哪些核心产品、怎样形成产业化方面不断思考实践着。

“实际上我们在2016年就开始做区块链的研究,但当时行业研究应用并不广泛,也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马天晖回忆称,彼时,国内区块链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探索还寥寥无几,未引起太多相关行业的关注。航天信息基于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判断,决心组建起一支区块链团队,开展区块链相关技术研究。

如今,航天信息在原有的技术研发团队基础上,设立了区块链专项工作机构,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组织保障和资源支持。

目前,航天信息区块链平台已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通过国家工信部可信区块链功能测试及性能测试。并与多个地方政府、国家部委和大型国企进行了区块链应用对接,在国家相关标准研究制定、科技课题编制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开展着广泛合作。

在马天晖看来,新兴技术只有落地应用,才能释放市场价值。基于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与市场经验,结合已有业务,航天信息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发票、疫苗追溯监管、车购税等领域。其中,“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系统”入选工信部第四批网络安全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落地场景越来越多,但马天晖认为对待区块链的态度需要更加严谨、务实。

对于区块链未来的价值,马天晖分析认为,密码技术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密码技术能够建立信任,可实现与区块链的协同发展。航天信息已经形成基于国产密码的区块链产品体系,随着国家密码法的出台,为区块链相关平台和服务支持国产密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区块链及密码技术作为加密经济、信任社会的基石,让信息更安全、更增值,社会更智能、更诚信,也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之一。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谈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董事长不是来“当官”,要创造价值回报股东

马天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航天科工,从最基层员工,到航天科工产业发展部部长,直至2019年担任航天信息党委书记、董事长。

回忆起一路的历程,马天晖记忆犹新,“我是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开始干,经历单位中层干部、三级单位总经理等多个岗位,又到航天科工,再到航天信息。”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马天晖表示:“我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太主观,不要坐在屋子里想问题,要能够替对方着想。”

此外,她认为持续学习是企业家每天的必修课,“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注重政治理论、党的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事情要以史为鉴。实际上今天所有的事情在历史中都能找到答案。当学习之后心胸就开阔了,以前很多想不开的事情就有答案了,更会让自己提高站位”。

在马天晖看来,不同的角色转换,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我来航天信息第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增强公司价值创造的能力。”马天晖感叹道,“党委书记、董事长,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职务,也不是要来当官儿的。而是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要带着企业,带着员工去努力创造价值,回馈股东、回报社会。如果说没有这种责任感,我对自己也是没有办法交代的”。

按照监管层面的要求,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30%,但近几年航天信息的分红比例基本在50%。马天晖表示,“这不仅仅要靠制度来执行,而且在公司章程中也进行了明确,这是上市公司规范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来会继续坚持的方向。航天信息作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为己任,一直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直坚持创造价值,回馈股东、回报社会、成就员工,上市十几年累计分红接近60个亿,数额还是很高的。”

与此同时,马天晖分享道,航天信息未来战略规划已明确将收购、并购等资本运营工作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购不局限于国内,也会在海外选择优秀的项目开展相关并购工作。

但马天晖也提醒道,并购绝对不能是“拍脑袋”轻易作出的决定,一定要围绕主要业务的产业链上下游进行,需要在并购后和此前的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希望机构和投资者能够更加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经营团队、核心竞争力,也希望能够将航天信息真实地反映在投资者面前。欢迎社会各界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这是马天晖对于投资者的期待。

谈市场竞争:做好自己,让别人难以超越

“商海征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日新月异变革的当下,面对竞争对手,如何保持自身地位,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商业世界勇往直前,是企业家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马天晖谈起这一切,显得洒脱淡定——“市场足够大,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只有做好自己,让别人难以超越,才是更有价值的”。

“对手并不可怕,怎样把对手变成朋友,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好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马天晖看来,企业之间竞速就像赛跑,如果没有对手,一个人在赛道上很难进步,你追我赶才能不断创新改进。因而,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超越对手并不难,能不断超越自己才是最难的。对航天信息而言,怎样突破自己,不断创新,保持基业常青至关重要。

“不惜一切成本,无底线的竞争没有最终赢家。给别人留有空间,就是给自己留有空间。市场竞争不是几家企业拼份额,而要共建生态,一起做大‘蛋糕’。”马天晖回忆道,十几年前在管理一家企业时,也经历过破坏市场的“价格战”,但马天晖认为良性市场机制不该是“天天拼得你死我活”。她召集几家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开会,谈怎么合作,怎么以质取胜,怎么建立行业标准。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这几家企业通过合作拓展了其他板块市场。

另一方面,马天晖也强调:“企业要有定力,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精做透,不能什么都去做多元化。航天信息生存的核心和根本就是我们的信息安全技术。这是公司扎根以及我们能拓展这么多的业务和领域,让政府百姓都信任我们的最最重要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企业掌舵人的胸怀、视野以及站的高度,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向哪儿。一个市场输给对手不可怕,可怕的是输给时代。考虑长久、长远才能赢得更多市场。”

对于未来,马天晖亦有自己的判断,她认为航天信息在未来有五大发展机遇:一是国内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与动力;二是信创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成为发展趋势;三是企业级服务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四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五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发展政策带来的机遇。“只要我们发挥所长,利用好这些机遇,航天信息一定未来可期!”马天晖自信满满地说。

记者手记丨持续学习是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天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访谈期间,她的言谈中透露出对于产业的情怀和责任感。

相比起互联网巨头和明星公司,作为央企上市公司,一直以来,航天信息似乎都表现得颇为低调。但走进这家公司才发现,与央企上市公司给市场留下的传统印象相比,航天信息的经营策略中也时时迸发出创新的闪光点。

访谈中,马天晖诠释了对于创新的理解、分析与BAT合作的逻辑、分享区块链最新动向、思考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剖析当今时代的竞争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变革,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如何根据时代的需求,创造场景,成为企业家共同直面的问题。

采访中的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央企上市公司的掌舵人,马天晖的日常表安排得十分紧凑,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关心处理。但在谈到一些问题时,她却显得不疾不徐,洗练淡定。当被问及站在高处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时,马天晖给出的答案是读书和学习。

闲暇之余,马天晖喜欢读些传统经典。在她看来,即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家也必须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带领员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记者:张虹蕾

编辑:张海妮

视觉:陈冠宇

排版:张海妮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