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读书VS芝士阅读 孰优孰劣?
挑战豆瓣读书,这个App想成为最好的读书社区
5分钟读完一本书是什么体验? 是浮躁还是深化碎片知识? 一群喜欢阅读的人聚在一起做产品?是情怀使然还是用户需求所致? 不被投资界看好的图书阅读类app如何盈利?是继续卖书还是开拓新路?
产品名称
芝士阅读 -- 集书摘、书评和书籍推荐为一体的综合阅读社区
挑战豆瓣读书,这个App想成为最好的读书社区
第一次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创业
“最近逻辑思维的大火证明了人们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有需求的,自媒体的泛滥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广度的需求,但深度上的需求也就是阅读好书也需要被满足,芝士阅读帮助人们高效的发现好书,认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是我们的情怀与理想,也是这款产品的价值所在。”这是芝士阅读的创始人Nick创立芝士阅读的原因。
芝士阅读是Nick做的第三个创业项目,但这是他第一次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创业,并将喜欢阅读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个帮助人们高效的发现好书和快速读书的APP。
很多人都说现代社会中人们很浮躁,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很难静下心来去寻找或读完一本好书,这已经是老生常谈。而最近几年兴起的“读书热”,又产生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用户痛点。
芝士阅读想帮助用户选择好书和高效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如何高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芝士阅读希望解决这一用户痛点。帮助渴望提升自我的用户选择好书和高效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
十斤牛奶制成一斤芝士,芝士阅读取“知识是浓缩的精华”的意思。而目前,芝士阅读最受用户欢迎的就是精华书摘这一功能。与一般的书摘应用直接摘取书籍介绍不同,芝士在整理书籍时逻辑顺序相当严谨。一个编辑两天才能整理出一本书的书摘,按照框架+要点的方式进行排列,最后是原文金句。用户只需要五分钟就可以基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要点,再决定自己是否继续阅读。
做阅读类APP自然难以逃脱与豆瓣读书相比较的命运,豆瓣读书的特色在于用户产生的对于书籍的精彩评论和打分,这也是UGC模式的产物,豆瓣的最大特色。而芝士阅读更侧重回归书本身,专业的编辑团队把一本书的框架和要点有逻辑的陈列,方便用户选择,这是与豆瓣读书不同的PGC模式。
而在社区氛围的营造上,“芝粉”觉得芝士很有的“人情味儿”,主要体现在频道这一板块,其他书摘类APP并不注重读者互动。而芝士的“频道”更像早期的百度贴吧和豆瓣读书小组的结合,用户们在积极发帖相互交流,还能创建自己感兴趣的频道。Nick也经常在频道发帖和讨论。这位喜欢科幻小说的70后CEO表示市面上比较出色的科幻小说他都看过,很喜欢和其他爱好者在频道发帖讨论。
PGC入手,向UGC发展
按照芝士阅读的发展规划,在产品初期,用PGC模式把控书籍推荐的质量,等到积累一定有质量的用户后,再向UGC模式发展,频道这个板块在他们下一步计划中会有更多的运营活动。届时与豆瓣功能模式都接近的芝士,希望能够弥补豆瓣读书在移动端的不足,成为手机读书社区中的无冕之王。
芝士阅读目前有一百万用户,种子用户是芝士阅读与出版社、读书座谈会线下合作获得的,而更多的用户来自于芝粉们的自发宣传。阅读类APP的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豆瓣在移动端上的不足,让芝士这类的APP有了很大的机会。尽管目前芝士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存在书库不全,书摘和书评数量不足等问题,但对于一个上线不到一年的APP,用户还是给出了不错的反馈。
芝士目前已经拿了一轮天使投资。对于阅读类APP靠卖书和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不为投资界看好的情况。Nick有自己的野心,目前芝士已经和多家出版社和作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多次进行线下合作和线上宣传等活动。
未来,他希望能够通过芝士阅读的互联网思维倒推传统出版业改革,像韩剧的制造流程一样,在制作一部韩剧前,制作方先调查女性用户心中最浪漫的想象和最喜欢的明星,编剧和导演根据这份数据调查来进行制作,最后成品也就更大程度上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芝士通过app获得用户的喜好数据帮助出版社和作者在成书前与读者进行对话,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定题和成文,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届时,作为沟通平台的芝士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模式能否实现,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读书:读书易,社交不易
一
微信做了一个微信读书的APP,按功能来说,属于电子书阅读类。
但既然是腾讯微信出品,就一定绑上了微信上的社交关系链。
所以,微信读书,应该说是:社交阅读。
这个门类一直有人在尝试:书籍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比如说,前阵子刚刚出售给京东的拇指阅读,就有社交阅读的属性。
但很少人能成功。毕竟,相对于阅读还好做,社交这件事,在中国,貌似快要成腾讯家的专利了。
一个全新的APP,构建社交链,实在是太困难了。
二
读书以前是一件很私密的事,以至于有一种理论是:个人主义建构于印刷术之后的大规模图书出版。
但读书和今天节奏极快的这个时代有一点格格不入:它的反馈实在太慢也太难以计量了。
在社交网络上写一条什么东西,大多数人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赞或者评论或者转发。在各种自媒体工具里写一篇文章,大多数人也希望看到迅速的回应。
游戏世界里的反馈更是及时可量化:在游戏里读本书,智力立刻上涨一百点。
可在现实社会里呢?读完一本书,鬼知道你得到量化的多少智力增长、多少眼界开阔。
数字化时代里的反馈是快速的,也是可以计量的,但读书却不是。于是,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今人越来越不读书。
最近的一次中国国民图书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4成的成年人,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
社交其实是一种游戏式的反馈系统,它能不能增强人的读书习惯?
三
我毫不怀疑一件事:微信读书可能受到了微信运动的启发。
在微信运动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竞技”每天谁的运动量大。基于人好胜的本性,促进一个人的运动量。
微信读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排行榜设计:你的读书时间在朋友里排行第几,而且,还很清晰地告诉你,谁谁谁在你之上。
这个功能在知乎上收获了大量的吐槽。
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读书不是运动,读书时间长短的衡量比拼,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这个做法其实所刺激到的人的好胜心,和读书并不是同一件事(运动很有可能是同一件事)。而且,考虑到还有很多人用的是其它读书APP,微信读书只是好奇试用一下就又回到原来的APP,结果在排行榜里显示在很后面的位置,好像也令人比较不爽。
我倒是觉着,类似航旅纵横里那种你的飞行记录打败了多少多少用户——非要来个比拼竞争的话——比这种排行榜好。它能让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但你不太可能知道别人的位置。
四
虽然我反对那个排行榜,但我的确不太同意“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这种说法。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
在微信读书里,打开APP,就能看到朋友在读什么书,在“想法”模块里,也能看到朋友对一些书的评论。
我认为这没什么大的不妥,它能帮你发现一些新书。
它也能帮你在读书读到一定的触动所通过发出来的状态得到一个反馈。
死守“读书就是我自己的事”没什么太大意义,不要太过份的反馈系统对读书是有帮助的。
当然,如果你就想静静地一个人看自己的书,你可以选择私密阅读。旁人也无法知道你在看什么书。虽然,你的阅读时间依然被计入到了那个排行榜(我个人真的对那个排行榜情绪很负面)。
五
微信读书的iOS版,付费是通过AppStore充值完成的:这个过程很像在某些内购游戏里买点什么钻石。
考虑到连kindle的iOS版都无法完成购买,微信读书想要通过微信支付,恐怕受到了苹果的政策障碍。故而,安卓版倒是可以用到微信支付。
有趣的问题是:那么,微信读书为什么不做在微信这个APP里,使得支付得以流畅完成?
一个答案是:这么干貌似有点重。
即便是我在阅读公众账号的文章时,都会发现一些不便:正在阅读,微信上有人呼唤,打断了阅读过程。说话完毕,你有可能连那篇文章都找不到了,如果你是从朋友圈分享里点开这篇文章的话。——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单线程的意思。在狭小的手机屏里,你不可能一边阅读一边和人说话。
读书的阅读时间显然更长,放在微信里,会产生阅读的频繁被打断,这不是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