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建站> 网站运营

网站运营第一步 挖掘用户需求度以及种类

2016-05-27 14:09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佚名 浏览(952)人   

  产品是给人用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在规划运营策略时,应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网站运营第一步 挖掘用户需求度以及种类

  所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从业者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也会贯穿后续工作的全过程。对于运营来说,只要能很好的把握用户需求,即使专业能力弱一些也无所谓。


  这就是为什么音乐、电影、体育等垂直领域的产品,都会找有专业背景的人或资深粉丝做运营。我认为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先让自己成为用户,然后努力去做让自己满意的事。


  其实,这很难做到。当我们站在运营视角时,决策的出发点可能有偏差,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用户。举个例子:步行时,我们觉得私家车不懂礼让很讨厌,有车了不起啊;开车时,我们觉得步行的人能不能走快点,我赶时间呢。这就是立场不同,屁股决定了脑袋。


  所以,把握用户需求变成了一件专业的事,成为从业者的一项专业技能。对于运营人员来说,这个专业技能就是会分析、运用和创造用户需求,并通过运营手段在产品上落地,从而达到产品的整体目标。


  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时,就要自己想办法去了解用户需求。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调研,流程是这样的:


  根据产品定位,给出目标人群的类别


  按人群类别列出属性,如性别/年龄/所在地


  收集用户信息,如问卷/电话/访谈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得出调研结论


  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


  问卷调查


  焦点小组


  相关人访问


  现场观察


  二手资料


  竞品调研


  以上是传统的用户调研方法,看起来很顺很合理,其实有很多问题:


  1.用户反馈不是真实的


  我们追求的是最本质的客观事实,而在调研中,用户反馈的信息必然会经过自己处理,不知不觉的加入了主观意识。这样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有悖于我们想得到客观事实的初衷。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利益驱使


  用户为什么要参与调研,好像没什么理由让用户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所以一般的解决办法就是奖品激励。但是,本应客观公正的用户调研,掺杂了利益的元素,难免会变味儿。


  正所谓「吃人嘴短」,当用户拿了或希望拿你的好处时,肯定会不自觉的给出偏正面的反馈。比如,你在我的淘宝店买东西,我说快买吧我送你价值5元的礼品,记得给好评哈。即使我的东西质量一般,你都会给好评的。


  所以,没有利益驱动,就很难让用户参与调研;有了利益驱动,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结论,这是很难绕过的一个坎儿。不过,如果对调研样本的数量要求不高,这个问题的影响面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②群体影响


  在参与调研时,如果与群体在同一空间,个人观点会受到群体影响,从而给出非客观的信息。


  这一点往大了说,属于心理学领域,如《乌合之众》里讲述的大众心理研究。这种案例很多见,比如在现场看球时,虽然你是中立球迷但很容易被身边的人感染;比如在公共场合看到一群人在打小偷,虽然你认为打人不对但还是会凑上去踹两脚。


  调研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你看完一部电影,准备去豆瓣上标记评分。一边打开网站一边纠结,到底打三星还是四星。突然发现大多数网友都打了四星,这时你是不是也不自觉的打四星?


  2.导向性描述


  无论问卷还是访谈,都需要传递信息给用户,才能获得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夹杂导向性描述。


  举个例子,为了研究用户对什么内容感兴趣,我们做过一次问卷调研。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


  你最希望看到以下哪一类内容:


  新闻资讯


  专业影评


  网友评价


  主创评论


  官方精选内容


  结果,选择「官方精选内容」的用户占比最高。但我觉得这个结论没有说服力,问题出在选项的描述,「官方」和「精选」代表着优质和权威,是导向性描述,和其他几个客观描述的选项相比,用户不选这个都说不过去。


  3.认知不统一


  对于调研中的问题或选项的描述,很多时候是没有严格且清晰的界定,用户对此的认知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认知有差异,那么调研的结论就没有价值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几个男生评价一个女生的外貌,张三选的「还行」,与李四选的「漂亮」,很可能在他们心里都是「不错」的意思,属于同一水平。


  再举个例子,给电影评分时:


  有人认为「还行,把我逗笑了」,给五星;


  有人认为像「教父」这种最经典的电影,才打五星


  这个案例说明,用户对于评分的标准认知不同。即便打分时有文案引导,比如三星的文案是「一般般」,四星是「比较好」,但是关注文案的肯定是少数人。


  4.把未知因素视为已知条件


  调研时,需要预设一个场景或条件,再收集信息。然后从各个角度再调研,去交叉验证这个预设场景是否正确。这是比较传统的方法,理论上是合理的。


  但实际上很少人去做「交叉验证」这个环节,只做了「预设场景」,相当于把调研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强加到用户身上。


  举个例子,调研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


  在线问诊时,你会向谁提问:


  三甲医院资深专家,付费10元


  二甲医院主任医师,付费4元


  乡镇医院主治医师,免费


  这个案例存在的问题,就是把未知因素视为已知条件。首先,用户不一定会「在线问诊」;其次,用户并不清楚「三甲」和「二甲」医院的差别。如果这样,这个问题就没有价值了,甚至还会误导最终结论。


  即使在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你是否会使用在线问诊」这样的问题,那么到这个问题时,用户仍然会遇到困惑。因为即使用户之前选择了「不会使用在线问诊」,这个问题还是要回答的,但是必须选一个。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再比如「XX作为媒体平台,你认为哪一类内容最吸引你」,用户就晕了,什么是媒体平台,用户真的认为你是媒体平台吗?


  以上四点,是我认为在调研用户需求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说问卷或访谈不靠谱,而是说这种形式更适用于收集客观的用户信息,比如在一个广场里,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是本科生多还是硕士多。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2898站长资源平台官方客服,谢谢!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