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世无双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有人称为文人园,有传统文化修养的、读过些古诗古文的人游起园来会更有兴致。因为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而使游人同享美景并浮想联翩。
造园者们用亭台楼阁组成美好的景色,其中的构思匠心是否能被观赏者理解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题名、匾额、楹联就是景物与观赏者相通的语言,用这些文字在引导观赏者的领悟,思考,联想。这些文字往往是经过斟酌吟唱、反复推敲,务必与周围的环境贴切而又有意境。这些文字蕴意深邃,字字珠玑,费心思索,回味无穷。
例如取园名——拙政园,这是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浇水种菜这样以求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我们这些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其实隐晦地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的人干的事。网师园的意思是以网者为师,就是拜结网的渔夫为老师,一方面是说花园所在地是一片河湖水网地带,另一方面又是说宁肯与渔夫樵子相交,而不愿与世俗中人来往。退思园则是“退而思之”,留园是“长留天地间”。
苏州园林中的一些厅堂亭台的题名有的不是直白的,要转个弯来思考,这是所谓的曲笔。如拙政园西部有一亭上挂的匾额是“与谁同坐轩”。如你光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是在说游园者是否结伴而来同赏美景,那就显得浅薄了。其实这里是引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诗:“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隐喻了自己不愿与凡夫俗子同伍,清高孤傲的气质。再细细观赏这个亭轩是扇形亭,明喻了扇是招风的,亭前是一汪水池,明月可倒映入池,亭后有松树,暗喻了是松涛之风。把亭名和亭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真令人联想翩翩。
此亭西面有一建筑名为“留听阁”,来自于唐人“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那是欣赏秋景之处。拙政园的主厅名为“远香堂”,前面是荷花池,用的典故是周敦颐的《爱莲者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也是喻意做人要清白、高洁。
观赏园林就是在读诗文,园林美景是作诗的母体,而诗文又是景色的注解,正所谓景情交融。走在园中举目望去,步移景异,无处不是一首首、一篇篇耐读而又隽永的诗文。如梧竹幽居(拙政园)、月到风来(网师园)、看松读画(网师园)、雪香云蔚(拙政园)、涵碧山房(留园)、林泉耆硕(留园)、菰雨生凉(退思园)、水殿风来(狮子林),如果头脑里有点古诗旧存,便可添加许多咀嚼回味。还有园林中的廊道、门额,一些砖刻、石枋,如“网师小筑”、“枕波双隐”、“长留天地间”以至“曲溪”、“印月”、“听香”、“读画”无不内涵丰富,意境高雅,这些匾额起了点景作用。
陈从周先生称苏州园林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这些园林原是文人兴之所至,诗文兴情以造园,园中必然有读书的书斋,有吟诗品文之吟馆,有挥毫涂墨之画轩,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皆有景,无处不入画。到如今无论摄影录像、写生作画、拍电影拍电视等都能够取得最佳的镜头。
苏州园林中还常常设有顾曲之处,即可以拍唱昆曲、评弹,演奏江南丝竹之处。小榭曲廊中,漪漾水池旁,随风传来美妙的音律,会使园中游人疑为仙乐而陶醉。昆曲名家俞振飞和其父粟庐老人曾选中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与吴中曲友同演于此,“曲与园境含而情契”(陈从周语),至今仍传为佳话。
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研究中国园林要懂得一些中国的古代诗文,没有点唐诗宋词底子难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精髓。苏州的园林是要细品的。如果你怀着品赏的心情走进苏州的园林,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会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戏文里常常有“落难公子遇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情节,正因为在后花园里有美妙风景,触景生情,自会怦然心动,情不自禁了。景能生情,情能生文,抒发心声,情景交融,文心相通,这便是游园者与古代造园者超越时空的交流了。